为什么学生总是搞不懂循环小数?
循环小数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既有趣又让部分学生头疼的聪明点。每当看到72.5691691…这样的数字时,不少同学都会皱起眉头: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?小数部分第五十位到底是几?其实,只要掌握正确的技巧,循环小数完全可以变得简单易懂。这篇文章小编将分享一套实用的循环小数教学设计方案,帮助老师们把这个看似复杂的聪明点讲得生动有趣。
在教学操作中,我们发现学生对循环小数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循环节的识别、循环位置的确定以及循环小数位数的计算。针对这些难题,我们需要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,让学生从具体例子入手,逐步建立对循环小数的直观领会。
第一步:从生活实例引出循环小数概念
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。在循环小数教学设计中,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。比如问学生:”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1除以3等于0.333…,这个3一直重复下去,永远写不完?”通过这种日常计算中常见的现象,天然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。
接下来,可以展示多少典型的循环小数例子:0.666…、0.142857142857…、72.5691691…等。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的共同特点,引导他们发现”循环节”的存在。这时候抛出难题:”你们能找出每个例子中的循环节吗?”通过小组讨论,学生会逐渐领会循环节就是小数部分重复出现的数字序列。
为了加深印象,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:老师写一个循环小数,故意不标出循环点,让学生比赛谁能最快找出正确的循环节。比如给出72.5691691…,让学生判断是”691″循环还是”916″循环。这种互动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。
第二步:教学生计算循环小数位数
当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循环节后,就可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关键环节——计算循环小数某一位上的数字。这正是参考文章中那道题的难点所在:”72.5691691…小数部分的第五十位上的数应该是几?”
在教学这个聪明点时,建议采用”三步走”策略:
第一步,区分非循环部分和循环部分。以72.5691691…为例,小数部分”5″不属于循环节,”691″才是循环的部分。这个区分至关重要,很多学生出错就是由于没把前置的非循环数字单独考虑。
第二步,计算循环节的组数。既然问的是第五十位,而第一位”5″不参与循环,那么需要考虑的是剩下的49位。循环节”691″有3位数字,因此用49除以3,得到16组余1。
第三步,确定余数对应的数字。余1表示在下一组循环节中取第一位,也就是”6″。因此,第五十位上的数字是6。
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个技巧,可以设计一组由易到难的练习题,从简单的小数开始,逐步增加难度。比如先练习0.333…第十位是什么,再到更复杂的例子。
第三步:设计多样化练习巩固进修成果
领会了计算技巧后,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来巩固进修效果。在循环小数教学设计中,练习环节可以包括下面内容几种形式:
1. 基础计算题:直接给出循环小数和位数,让学生计算具体数字。这是对基本技巧的巩固。
2. 找规律题:展示一组循环小数,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。比如比较1/7、2/7、3/7…的循环小数形式,发现分数与循环节之间的关系。
3. 应用题:设计生活情境中的难题。比如:”小明跑步每分钟跑0.454545…公里,10分钟后跑了几许公里?”让学生在实际难题中应用循环小数的聪明。
4. 创新题:让学生自己设计循环小数题目,接着互相解答。这种角色互换能加深对聪明点的领会。
特别要注意的是,在练习经过中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技巧解题,并分享各自的思路。比如计算循环小数位数时,有的学生喜欢画图标记,有的则偏好列式计算,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解题策略。
让循环小数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的秘诀
循环小数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化抽象为具体。通过这篇文章小编将介绍的三步教学法——从生活实例引入、分步计算技巧、多样化练习巩固,老师们完全可以把一个看似枯燥的数学概念讲得生动有趣。
记住,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解题步骤,而是帮助他们建立对循环小数的直观领会和灵活运用的能力。当学生能够自信地说出”72.5691691…第五十位是6″时,我们的教学目标就真正实现了。
不妨在下节课试试这些技巧?你会发现,原来让学生头疼的循环小数,也可以成为他们最喜欢的数学话题其中一个!
 
					 
						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