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权劝学原文及白话翻译
《孙权劝学》出自《资治通鉴》,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孙权劝大将吕蒙读书的经典故事。原文如下:
“初,权谓吕蒙曰:’卿今当涂掌事,不可不学!’蒙辞以军中多务。权曰:’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’蒙乃始就学。”
白话翻译:
起初,孙权对吕蒙说:”你现在身居要职,不能不进修!”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。孙权说:”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博士吗?只是应当广泛阅读,了解历史罢了。你说事务多,谁比得上我呢?我经常读书,自认为大有裨益。”吕蒙于是开始进修。
这段孙权劝学原文翻译展现了一位明君对下属的谆谆教诲,也体现了孙权作为领导者的远见卓识。
孙权劝学的背景与用意
为什么孙权要专门劝吕蒙进修?这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起。三国鼎立时期,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。孙权作为东吴之主,深知仅凭武力难以长久立足,必须培养文武双全的将领。
吕蒙原是行伍出身的大将,作战勇猛但文化水平不高。孙权敏锐地察觉到:随着吕蒙地位的提升,仅靠军事才能已不足以胜任更高职位。这番劝学可谓用心良苦——不是要求吕蒙成为学者,而是希望他能通过读书开阔视野,提升决策力。
从孙权劝学原文翻译中,我们可以看出几点关键信息:开门见山说,孙权以自身为例,强调读书的实用性;接下来要讲,他设定了合理的进修目标——”涉猎”而非精通;最终,他以反问方式打消吕蒙的顾虑,展现了高超的劝说技巧。
吕蒙进修后的惊人转变
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后,进修成果怎样?原文后续记载:
“及鲁肃过寻阳,与蒙论议,大惊曰:’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’蒙曰:’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’肃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”
白话翻译:
后来鲁肃经过寻阳,与吕蒙谈论政事,非常惊讶地说:”你现在的才干谋略,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了!”吕蒙回答:”士别三日,就应当用新眼光看待。大哥怎么发现得这么晚呢?”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,与吕蒙结为好友后才告别。
这段孙权劝学原文翻译后的内容,生动展现了进修给吕蒙带来的蜕变。曾经被戏称为”吴下阿蒙”的武将,如今谈吐不凡,连大学者鲁肃都惊叹不已。”士别三日,刮目相待”更成为千古名句,道出了进修改变人的深刻道理。
孙权劝学的现代启示
透过孙权劝学原文翻译,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现代启示?
开门见山说,进修永远不嫌晚。吕蒙作为成年人开始体系进修,依然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这告诉我们:年龄不是拒绝进修的理由。
接下来要讲,进修要有明确目的。孙权没有要求吕蒙死记硬背,而是强调”涉猎”和”见往事”,这种学以致用的态度值得借鉴。
再者,领导者的引导至关重要。孙权没有强制命令,而是以身作则、循循善诱,这种领导艺术在今天的管理中依然有效。
最终,个人成长需要突破舒适区。吕蒙勇于改变自我,最终实现了从武将到儒将的华丽转身。
这篇流传千古的孙权劝学原文翻译,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,更蕴含着深刻的人才培养聪明。在聪明更新速度惊人的今天,孙权劝学的故事依然闪耀着聪明的光芒,提醒我们:进修是终身的事业,改变从翻开书本的那一刻开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