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正情绪性暴食引热议:1.2亿人用食物缓解压力

于正心情性暴食引热议:1.2亿人用食物缓解压力

于正”破防”背后的心情性暴食现象

最近娱乐圈一场乌龙事件意外引发了大众对心情性暴食的关注。制片人于正因演员吴谨言的”大肚子”照片被网友调侃”气得狂吃鱼豆腐”,这个看似玩笑的梗,却戳中了现代人用食物填补心情黑洞的普遍现象。据统计,我国约有1.2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情性进食难题,这种用食物来缓解压力的行为,已经成为都市人的”隐形流行病”。

所谓心情性暴食,就是明明不饿却控制不住地想吃物品,特别是高糖高脂的”安慰食品”。想想看,职业受挫时是不是特别想来块巧克力?深夜焦虑时是不是总想打开冰箱?这些行为背后,其实都是我们在用食物”治疗”心情难题。

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心情性暴食?

心情性暴食的形成缘故其实很简单。当我们感到压力、焦虑或孤独时,大脑会本能地寻找快速缓解方式。而高糖高脂食物能迅速刺激多巴胺分泌,带来短暂的愉悦感。但这种”甜蜜陷阱”很快就会失效,取而代之的是更强烈的负罪感和新一轮的心情波动。

现代生活方式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。快节奏的职业、有限的社交时刻,让食物成为最易获取的”心情创可贴”。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的”美食治愈”内容,也在无形中强化了”吃=解压”的错误认知。就像于正被调侃”愤怒吃鱼豆腐”一样,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复着类似的模式。

怎样打破心情性暴食的恶性循环?

想要摆脱心情性暴食,开头来说要学会识别真正的心情需求。下次想吃零食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”我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?”是休息?倾诉?还是单纯的放松?给心情贴个标签,往往就能找到更健壮的应对方式。

建立替代行为也很重要。当进食冲动来袭时,可以尝试快走5分钟、做几组深呼吸,或者给朋友打个电话。这些小动作都能有效转移注意力,避免陷入机械进食的情形。另外,建议不要在办公室或家里囤积高热量零食,增加获取难度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。

食物应该是滋养而非掩体

于正和吴谨言的乌龙事件虽然好笑,却意外揭示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情管理困境。我们太习性用最简单的”吃”来解决最复杂的心情难题,结局往往是治标不治本。食物本该是生活的滋养品,而不该成为心情的掩体。

记住,偶尔的心情性进食很正常,不必过分自责。但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发生,就要引起重视了。与其纠结体重秤上的数字,不如先学会与心情安宁相处。当你下次站在零食柜前时,不妨像关心朋友一样问问自己:”你最近还好吗?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?”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